併購是企業追求成長最快速的方法之一。對於軟體產業而言,併購不僅是快速取得客戶、技術與市占率的途徑,更可以藉此獲取關鍵軟體的人才。而軟體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代表之一,更著重於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與使用。其中,人力資源與組織文化是累積知識的重要關鍵,且軟體屬於無形資產,在併購前難以鑑價與衡量品質,能夠發揮預期綜效的成功率並不高。因此相較於其他產業,基於軟體產業的特性,本個案將探討軟體公司O公司面對併購機會時,於併購前、中、後期決策考量與管理作為。
本個案按內容性質可區分成六個部份,第一部份包含前言與第一次行銷會議,在說明個案背景以及個案公司在行銷上遇到的問題。第二部份是雲端產業介紹,讓學生能了解雲端服務的意義、產業狀況與趨勢。第三部份則描述個案公司,銓鍇的成長歷史與關鍵。第四、第五部份引導學生進入雲端服務的銷售模式與特性,以及接續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介紹,此為銷售雲端服務的重要手法。最後,是第二次的行銷會議討論,凝聚幾個未來可能的行銷手法與方向。
一般企業的資訊部門,其服務範圍是以服務自家企業為限;是屬於支援性質的單位,並以滿足該企業在資訊相關作業上的需求為主。本個案公司(匯亨資訊科技公司)是惠虹光電公司之資訊部門所獨立出來而成立的,為追求進一步成長而進行人工智慧轉型的故事。在轉型的過程中,歷經AI技術的學習與新市場機會的尋找,且需要在兼顧既有業務與開創新業務之間求取平衡,而對外則要妥善處理策略聯盟之間的合作關係。雖然逐步確立了AI轉型方向,但仍面對極大不確定性的未來。
金融科技的區塊鏈技術以及加密貨幣的科技延伸商業應用:數位貨幣,截至2023年1月,全球95%的中央銀行在研究探索、實驗試行。數位貨幣並不是生來要取代紙幣或硬幣,而是成為補充性的貨幣,衝擊較大的是支票、票據等流通,且將與紙幣硬幣共存地發展。後疫情的局勢,數位貨幣的適時填補了數位經濟最關鍵的一塊拼圖,落子的數位貨幣實務案例,咸信裨益於莘莘學子理解數位貨幣形塑數位經濟、數位轉型、跨境支付等商業模式、和商業板塊的移動。 各國央行採納數位貨幣的考量不一而足,如北歐瑞典的e-Krona是在無現金支付的徹底推廣、加勒比亞巴哈馬的Sand Dollar則是徹底解決紙幣與硬幣在數千個島嶼之間搬移的基礎建設的不足、中國大陸的e-CNY則在提升數位人民幣在地緣政治的影響力、奈及利亞的e-Naira則是釋放國境內1.3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而需實現普惠金融願景等。這些多元、多層次的複雜和策略選擇,正足以喚起數位經濟發展之不容許商學院的學生,將數位經濟與數位轉型策略,單純化與等閒視之。
中租定位在補充性金融服務,捕獲這些商業機會,有效辨識和過濾風險,在看似一片紅海卻是中租眼裡的藍海,把握一個個的利基,把它做大做好,主動開發新戶和新產品服務、幫客戶量身訂製財務規劃、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而後勤單位亦能靈活支援這些大量客製化的服務,協助企業和客戶一起成功,撐起中租的成長。 一個萬物皆可租的公司,一定是在某種程度以上的敏捷、創新、有效回應市場需求、迎擊同業的競爭挑戰、又能動態成長的企業,才值得冠上這樣的封號。你我生活週遭,不論是個人、中小企業或是微型企業,常有資金需求卻在金融服務體系中,無法被滿足的缺口,此正是租賃公司的出口。
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如何透過精實創業軸轉,從創意、創新到創業的三創過程是不斷疊代成長更新,充滿許多困難與挑戰。本教學個案以易停網為案例,透過課堂教學與問題討論過程,引導學員體會到,在精實創業過程中,創意及(科技)創新引發商模軸轉之疊代更新是重要且必要的競爭利器。過程中相對應之商業模式關係到外部市場與內部資源等多項關鍵要素,需要適時、適度的調整,才有創業成功之可能性。 透過課堂教學與問題討論過程,學員們應學習到共享經濟、平台模式、商業模式九宮格(Business Model Canvas) 與安索夫矩陣 的應用方式,讓理論學習與實務經驗合而為一。 本個案以都會區停車位共享的創意為起頭,提及共享經濟及平台模式的崛起,進而開啟了新創公司之精實創業軸轉過程。本個案以不同階段面臨的問題出發,引導學員們學習到個案公司是如何透過三次軸轉,經過試驗場域的快速實驗,適時且適度的調整相對應之策略,以及將前一階段累積的資源,轉變成未來的競爭優勢。
本研究個案全聯「全支付」已經踏上與各國際知名零售商跨足金融服務經營之路,並為零售商在非核心業務中實現多角化經營提供了相當廣泛的學習與啟發。國際知名電商平台,如: Apple、Google、Alibaba、Amazon等早在2014-2018年期間即陸續成立自有平台支付錢包,並直接置入在產品銷售與客戶購物的結帳畫面,方便提供線上支付。傳統金融結帳服務因此被降級作為電商平台的後台。這些知名電商的資訊技術及其在金融科技的多角化經營形成一股龐大影響傳統金融業的顛覆性力量。同時也為其他零售通路提供新的機會試圖進入金融業。例如,英國大型超市TESCO連鎖大賣場以自有品牌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本個案藉由台灣最大零售通路轉進金融科技,以微銀行之姿,創造新生態系角度探討。
海霆國際物流集團成立於1985年,為台灣少數能夠布局全球供應鏈國際物流的代表業者。本個案藉由介紹國際物流產業的概況,說明物流產業價值鏈的分工狀況。接著以冷鏈物流在運輸過程的特殊需求,海霆藉由引進Euro Fresh冷鏈物流系統,利用資訊科技提供顧客從產地到餐桌,全程不斷鏈的冷鏈物流服務。第二部份,說明跨境電商的興起,海霆在台北港設立海外倉,促成海運快遞與台北港全球轉運的新商機。此外,持續增加的國際跨境電商包裹數量,大量退貨衍生的逆物流問題,讓學員探討海霆應該如何面對逆物流的問題,進而轉化成新的商機。
此個案聚焦於身處租賃業的中租控股公司,如何透過啟動數位轉型,回應變動快速的外在環境,以及業務單位的需求。透過本個案的討論與分析,學生將能對數位轉型的流程有所了解。此外,透過評估專案的優先順序,使同學思考進行數位轉型時,所應該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企業在建立「訂閱制」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需要整合公司內外部環境,除了建立對消費者的價值之外,更要承擔建構生態系統與提高生態系價值的使命。本個案以Gogoro創業歷程為例,釐清Gogoro賣電動機車是過程?還是終點?透過這個問題背後的管理意涵,幫助學員理解「訂閱制」的商業模式。接著採用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來分析Gogoro的商業模式組成與分析其電池交換平台生態系的發展。
本文以大同世界科技公司 (以下簡稱:大世科) 跨部門整合以提供整合型服務方案的實際案例,探討企業領導人在面對數位轉型的衝擊下進行跨部門整合時,可能碰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審慎考量的各項決策與影響因素。並透過 Teece (2007) 的動態能力理論架構來剖析企業面對環境劇烈改變下所需要採取的應變處理階段與必要作為。更具體來說,也就是探討企業面對環境改變時,如何透過感知(Sensing)來瞭解與回應外部所帶來的變化,與抓住機會(Seizing)進行策略配套的能力,最後並透過增強、組合、保護、重新配置企業的無形和有形資產以及跨部門的整合 (Transforming),來維持/提升競爭力。
本個案以台灣資訊服務業為例,說明一家「資廚」資訊服務廠商,為了提供服務給非連鎖型獨立餐廳使用的POS整體資訊解決方案,從傳統服務提供賣斷的模式轉向「訂閱模式」(Subscription Model)的經營模式。資廚成立之初,不斷透過「麻膳堂」餐廳經營上的實務經驗,思考如何能專門為獨立非連鎖型餐廳開發POS系統,期待透過資廚公司開發的POS系統之整體解決方案,能夠成為經營餐廳的好夥伴。然而,儘管公司在成立幾年之內規模呈現擴大成長,但卻陷入業績不彰的經營困境,本個案探討在導向新訂閱模式的過程中,個案公司所面臨的策略面及管理面的挑戰,以及應採取哪些因應方案,以確保訂閱模式能持續經營。
金管會在2015年6月26日宣布開放線上開戶後,市場發生了什麼樣的情況?同一天元大寶來證券也發佈新聞稿推出線上開戶,輿論譁然,大家有所質疑,是否有官商勾結?其實金管會並沒有保護元大寶來證券,但面對這樣的質疑,該怎麼做才能夠釋疑?金管會雖然歡迎各方都可以來提供線上開戶的方案,但是市場上卻沒有供應商。十開資訊面對市場突如其來的需求,應該如何面對呢?本個案討論十開資訊是否要投入開發方案,搶佔先機取得業界領先者的地位!
本個案旨在更深入的詮釋“訂閱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的全貌,以及探討投資者如何用獨到的眼光來評估"營運現金流尚未轉正"的公司的投資效益,最後說明讓經營"訂閱經濟"的公司能夠成功的實務現象、問題、與解決方案。“訂閱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是個當下時髦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傳統常見的租賃業者、會計師事務所也都是訂閱經濟型的公司,公司要能夠全方位掌握顧客以達成未來可長可久的收入與現金流,這是訂閱經濟的靈魂。許多訂閱經濟的新創公司在創業初期大都是個"營運現金流尚未轉正"的公司,而董事會與投資人在評估投資這樣公司的方式,大都採用”財務會計”來評估過去一段期間的損益與現金流,由於公司在"營運現金流尚未轉正"以前,在公司的經營規模成長擴大的過程中,也常常伴隨著虧損擴大造成營運現金持續破底,讓投資人望而卻步抽離資金的惡性循環下的同時,新創公司也因此無法被投資人認可下能長久永續經營下去。
本個案介紹區塊鏈、比特幣、乙太坊的相關知識介紹及相關技術發展背景,並透過四種類型的比特幣非法事件,分別是通過虛假虛擬貨幣、硬體炒賣、虛假儲蓄險及虛假平臺進行的非法吸金或詐騙事件,來瞭解目前區塊鏈存在的非法吸金及詐騙形式。最後,透過瞭解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及產業應用,來分析實際非法事件,探討關於區塊鏈之風險。
This case describes the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social media to collect job applicants' information during human recruitment. The scenario of this case is discussing about one security software company that uses Facebook to obtain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recruiters during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and to decide who to hire.
本個案描述企業在人力招募時,運用社群媒體來蒐集求職者訊息的過程中,所牽涉的倫理與法律議題探討。 本個案情境是談論一家發展資安軟體公司,在徵才過程中使用Facebook來獲取徵才者額外資訊,並做為決定錄用人選的個案。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很多人透過一個發想就可以創業,利用軟體,甚至不一定要生產出有形的商品即可創業,像 OX APP 所屬的 APP 產業,因進入門檻低,現今為幾乎飽和的一個市場。本教學個案希望以 OX APP作為案例,透過課堂教學與問題討論的過程,期盼學生能將商業模式以及產業創新相關理論基礎與企業實務結合,也讓學生能更清楚創業的實際運作。 本教學個案中說明了創業者在 APP 產業中的創業過程,將使同學了解 APP 產業概況,若欲在 APP 產業中創業與他人競爭,應注意哪些地方,以及創業者常遇到的困境,例如:資金不足、找不到適當的商業模式、無法持續獲利等等。再來,也會讓同學了解該如何解決創業所遇到的困境,例如:企業轉型、開發新客源、創新等等。
開業近40年的傳統禦寒衣製造業,面臨天氣驟變,對手激增,電商競爭,世代習性差異等大變化,公司老闆(創辦人)積極從資訊化,電子商務等投入轉型,期力挽狂瀾,然無奈轉型成效未如預期。故而積極想探討哪裡出了問題?要如何才能轉型才能有效.